您是否在门诊常常遇到很多的头晕或晕厥患者,印象血查看发现各种颈椎退行性变或许血管改动时,被确诊为「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缺少」或「颈性晕厥」?
的确,伴颈部痛苦不适的头晕或晕厥始终是神经科、骨科、耳科、全科及康复科的应战,也是不同学科间最简略产生分歧的临床状况。那么究竟有没有「颈性晕厥」这个病呢?这些查看能否用来确诊「颈性晕厥」呢?
1. 颈性头晕/晕厥概念的由来
所谓颈性晕厥,望文生义指的是颈部问题导致的晕厥发生,颈性晕厥的概念,最早于 1955 年由 Ryan 和 Cope提出,而对颈性晕厥机制的假说,最早可追溯至 1926 年由Barre 和 Lieou 提出的交感神经影响假说。
但是因为颈性晕厥一向缺少特异性的症状体征,清晰的确诊规范及特异性的辅佐查看成果 [1],自提出之日起,颈性晕厥就一向站在争议的风口浪尖。
在「颈性晕厥」概念提出数十年间,跟着学术界对此类疾病知道的加深,学术界遍及认同颈椎疾病所形成的的头晕,更多的表现为空间定位妨碍、平衡保持妨碍及头昏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而并非伴有显着运动幻觉的晕厥。
因而,1996 年 Furman 和 Cass 在 Ryan 和 Cope 所提假定根底上,将「颈性晕厥」修改为「颈源性头晕」。而在很少的表现为运动幻觉的晕厥发生的患者中,通常会伴发其他后循环症状。
现在关于颈源性头晕发病机制的假说首要包含四种,分别是:交感神经功用妨碍(Barre-Lieou 综合征)、旋转性椎动脉阻塞综合征(Bow hunter 综合征)、本体感觉传入妨碍和偏头痛相关的颈性头晕/晕厥。
其间 Barre-Lieou 综合征及 Bow hunter 综合征在国内颈性晕厥支撑者中具有很多「粉丝」。查阅国内学术期刊数据库,不难发现,1990 年至今,国内期刊宣布的很多针对颈性晕厥的临床研讨均以此两种假说作为其理论根底。
本体感觉传入妨碍机制,自 1996 年由 Furman 和 Cass 提出后,获得了越来越多注重,是现在世界上及国内干流学术界较为认同的颈源性头晕的或许机制,但因为缺少确诊的金规范,故依然只能作为排它性确诊而存在。
偏头痛相关的颈性头晕/晕厥假说于 2013 年由 Yacovino 和 Hain 提出,因为提出时刻较晚,距今只要 4 年时刻,故此假说的可靠性仍需求更多的研讨来证明。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咱们将和咱们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这四种假说。
2. 颈性头晕/晕厥的发病机制
(1)交感神经功用妨碍假说(Barre-Lieou 综合征)
1926 年,Barre 和 Lieou 提出颈椎退行性变影响了包绕在椎动脉的交感神经丛,引起血管反射性缩短,脑血流量下降,致晕厥、耳鸣、头痛、视物迷糊、瞳孔扩展以及厌恶吐逆等一系列的症状体征,并将其命名为 Barre-Lieou 综合征 [2]。
但是,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有很多研讨证明,在血压正常状况下,影响交感神经丛并不会引起脑血流量的显着改动 [2-5]。因而,近半个世纪以来,barre-lieou 综合征已简直退出了世界干流学术界的视界。
(2)旋转性椎动脉阻塞综合征(Bow hunter综合征)
「血管假说」,又称 Bow hunter 综合征(BHS),也被称为旋转性椎动脉阻塞综合征(Rotational vertebral artery occlusion syndrome, RVAOS),是指回头使椎动脉受压导致后循环供血显着下降,呈现一过性症状。其确诊规范及其严厉,有必要满意以下条件:
-
头部正中位时椎动脉血管显影正常;
-
转颈后血管造影的确看到椎动脉压榨,血流中止;
-
TCD 监测椎动脉今后的血管如基底动脉或大脑后动脉,在转颈前血流正常,转颈后血流中止,血流中止一向持续至头位康复至正中位压榨免除时,血流康复时比根底血流约有 10% 的增多;
-
着重与转颈、血流中止共同的临床症状:转颈前无症状,转颈后呈现症状,症状一向持续至头位康复至正中位,血流康复时症状才消失;
-
着重临床症状除了晕,还应有其他脑干小脑症状如认识下降、视力迷糊、言语迷糊、跌倒、肢体麻痹无力等。
-
这些患者常常有一侧椎动脉发育不全,前后循环交通支缺如等状况,后循环血供首要依托发育健全的另一侧椎动脉供给,转颈时压榨本来健全的椎动脉,而另一侧椎动脉和前循环又无法供给侧枝代偿,致使临床呈现晕厥等症状发生。
那这样的患者究竟有多少呢?依照这样的确诊规范,韩国 8 家中心接连搜集 3 年共搜集到 21 例患者,也就是每家中心一年也不到 1 个 [6],由此可见,「Bow hunter 综合征」临床适当稀有,以该理论根据来确诊颈性晕厥并不是一件简略的工作。
(3)本体感觉传入妨碍
1955 年 Ryan 和 Cope 提出颈性晕厥概念时,就以为颈性晕厥是因为高位颈椎病变导致的深感觉(本体觉)传入反常所形成的的。
而1996 年 Furman 和 Cass 提出的「颈源性头晕」中,将其界说进一步修改为「颈部深感觉反常所导致的空间定位妨碍或失衡的非特异性感觉」。
此假说与 Barre-Lieou 综合征及 Bow hunter 综合征有着实质的差异:
-
首要,无论是 Barre-Lieou 综合征仍是 Bow hunter 综合征,在机制解说的终末阶段,均触及到椎动脉受压或痉挛而导致的「供血缺少」,而此假说彻底不触及血管机制。
-
其次,此学说中触及的头晕症状界说为空间定位妨碍或失衡的非特异性感觉,此概念与之前颈性晕厥概念中提及的晕厥及眼震有着实质的差异 [3] 。
(4)偏头痛相关的颈性晕厥假说
前庭性偏头痛,最早于 1917 年由 Boenheim 医生提出,历经近百年,总算在 2012 被世界头痛学会及世界前庭学研讨范畴的威望安排 Barany 学会供认,并将其归入 ICHD-IIIβ的附录中。
至此,前庭性偏头痛与头晕晕厥间存在的严密联系在学界得到了广泛认同。尔后 2013 年 Yacovino 和 Hain 提出偏头痛相关的颈性晕厥假说 [7]。
该学术提出的理论根据首要包含以下三条:
-
偏头痛与晕厥严密相关——约 1/3 的偏头痛患者曾经历过晕厥发生 [8];
-
39.7%~63% 的偏头痛患者伴有肩颈部的痛苦及生硬感 [9-10];
-
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的头晕、失衡和晕厥,可独立于头痛发生。
因而 Yacovino 和 Hain 以为,存在适当一部分患者会一起呈现晕厥与肩颈部的不适。其发病机制或许与颈部的三叉脊束核尾端颈 1~2 复合体(TNC)与前庭神经核之间的双向联通妨碍有关 [4]。
偏头痛发生时,能够经过影响 TNC,诱发颈痛及生硬,此刻尽管表现为颈部问题,但本源是偏头痛,而反过来,颈椎病假如引起 TNC 信号反常,也会诱发偏头痛的发生,然后导致颈源性头晕/晕厥。但因为其提出时刻较晚,缺少满足支撑的临床及根底试验研讨,故此假说的可靠性仍有待验证。
3. 国内颈性头晕/晕厥过度确诊的现状
在了解了颈性晕厥的四种假说之后,反观国内非晕厥专科医生关于颈性晕厥的治疗状况,咱们可发现「颈性晕厥」在国内存在显着的过度确诊,而形成这种误诊的原因,或许包含以下几点:
(1)理论根底更新与世界脱轨
正如前文所提及的,1990 年至今,国内期刊宣布的很多针对颈性晕厥的临床研讨均以 barre-lieou 综合征及 Bow hunter 综合征为理论根底。而 barre-lieou 综合征在世界上已鲜少提及。而关于 Bow hunter 综合征的确诊,这些文献里选用的确诊规范,症状上往往着重孤立性晕厥伴自主神经症状,而没有提及其他后循环症状,辅佐查看手法又过于简略广泛,没有供给转颈前后的血流改动状况,不得不让人质疑。
(2)确诊规范的显着「放水」
总结国内文献关于颈性晕厥的确诊规范,其首要根据分为以下几条:
-
发生性头晕晕厥、厌恶吐逆、耳鸣、肩颈部不适等症状,颈部活动可诱发或加剧头晕。
-
颈部血管查看,包含椎动脉 MRA 及 TCD 查看,提示单侧椎动脉变细迂曲,血流速度减慢等。
-
颈椎 MRI 及 X 线查看提示椎间盘杰出或骨质增生等退行性变。
由此,咱们能够看出,与世界上苛刻的确诊规范比较,这些确诊规范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a. 颈部活动诱发或加剧的头晕晕厥并未着重症状持续时刻与转颈持续时刻的共同性;颈部旋转往往带动头部的旋转,并不能扫除前庭体系功用反常所形成的的头晕加剧;鲜少提及与晕厥伴发的黑朦、认识改动、复视、肢体运动感觉妨碍、共济失调及构音妨碍等后循环缺血的症状。
b. 患者承受的颈部血管查看也往往是在发生间歇期单一体位查看的成果,以至于并不能有用反映患者转颈位时的血流状况,以及与晕厥症状的相关性。并且,M. Sakaguchi 在 2003 年的一项研讨发现,在 1108 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回头导致椎动脉受压血流下降占 5%。这些患者表现为认识迷糊而不是头晕、晕厥。一起在这 1108 例患者中仅有的 20 例表现为转颈时呈现的孤立的头晕、晕厥,但这些患者中却无一例呈现转颈后椎动脉受压血流下降 [11]。提示转颈后呈现头晕晕厥与血供无关。因而,即使转颈后呈现血流下降,也并不能将其作为确诊「颈源性头晕」的金规范。
c. 一般的颈椎 MRI 及 X 线查看提示椎间盘杰出或骨质增生等退行性变,更是在中老年人群中非常多见,彻底不具备特异性。但是,关于头晕晕厥确诊具有较高特异性及敏感性的前庭功用查看,在国内文章中却简直没有提及。
鉴于此,咱们有理由信任,国内众多的「颈性晕厥」,有适当大的一部分患者是被误诊的。只是依托一个颈椎 MRI,颈部 X 平片,TCD,甚至单一体位的 DSA 查看都缺少以确诊颈性晕厥。
4. 总结
近年来,为了进步国内临床医生关于这类疾病的正确知道,国内干流学术界已有新的发声,因为「颈性晕厥」的概念自身存在许多问题和缺点,因而主张废弃「颈性晕厥」的概念,并要注重头晕晕厥的正确确诊流程以及颈部病因的剖析。
例如:关于挥鞭伤、颈部骨关节炎、肌筋膜炎等患者,呈现与颈部痛苦随同的空间定位妨碍或失衡的患者,应给予「深感觉妨碍性头晕」的确诊。而关于有清晰依据的旋转性椎动脉阻塞综合征患者,应给予 BHS 的确诊。若期望持续运用颈性晕厥概念,则应仅限指深感觉传入反常性晕厥 [12]。
参考文献:
1. Brandt T, Bronstein AM. Cervical vertigo.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01;71:8-12.
2. Heistad DD, Marcus ML. Evidence that neural mechanisms do not have important effects on cerebral blood flow. Circ Res 1978; 42:295-302.
3. Mueller SM, Heistad DD, Marcus ML.Total and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during hypotension, hypertension,and hypocapnia. Effect of sympathetic denervation in dogs. Circ Res 1977;41:350-356.
4. Baumbach GL, Heistad DD. Effects of sympathetic stimulation and changes in arterial pressure on segmental resistance of cerebral vessels in rabbits and cats. Fed Proc 1983; 52:527-533.
5. Sadoshima S, Heistad DD.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during hypotension in normotensive and stroke-prone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 Effect of sympathetic denervation. Stroke 1983;14:575-579.
6. Kwang-Dong Choi,Jae-Hwan Choi.et al.Rotational Vertebral Artery Occlusion: Mechanisms and long-term Outcome.Stroke 2013; 44(7):1817-24.
7. Yacovino DA, Hain TC.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ervicogenic-related dizziness and vertigo. Semin Neurol 2013;33:244-255.
8. S elby G, Lance JW. Observations on 500 cases of migraine and allied vascular headache.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1960; 23:23-32.
9. Blaschek A, Milde-Busch A, Straube A, Schankin C, Langhagen T, Jahn K, Schröder SA, Reiter K, von Kries R, Heinen F. Self-reported muscle pain in adolescents with migraine and tension-type headache. Cephalalgia 2012;32:241-249.
10. Kelman L. Migraine pain location: A tertiary care study of 1283 migraineurs. Headache 2005; 45:1038-1047.
11. Sakaguchi M, Kitagawa K, Hougaku H, Hashimoto H, Nagai Y, Yamagami H, et al. Mechanical compression of the ex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during neck rotation[J]. Neurology, 2003,61:845–847.
12. 李焰生,颈性头晕/晕厥:该筛选的确诊概念。中华内科杂志,2017,56(03):171-175.